摘錄: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教育專業科目

參 、學術觀點的定義

一、生物學觀點

    ﹙一﹚意義:

          教育是幫助個人適應其生活環境。

    ﹙二﹚代表人物:美國教育學家 盧迪格﹙Ruediger﹚。

    ﹙三﹚理論重點:教育一個人,即使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環境,並訓練、組織及發展其能力。

 二、心理學觀點

    ﹙一﹚意義:教育是改改變人類的行為。

    ﹙二﹚代表人物:

          1.英國 洛克﹙Locke﹚:形式訓練說。

          2.德國 赫爾巴特﹙Herbart﹚:形成說。

          3.美國 桑代克﹙Thorndike﹚:行為養成說。

    ﹙三﹚理論重點:

          1.形式訓練說﹙Formal Discipline﹚洛克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1﹚人初生時,即具各種心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知覺、記憶、注意、推理、判斷等教育的作用,即在訓練這些 心能,產生學習遷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3﹚形式訓練說,以 官能心理學 為基礎。

          2.形成說﹙Formaltion﹚赫爾巴特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1﹚ 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事實實在的經驗之獲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不承認人類生來即具有各種心能,認為心能是源之於外所輸入的種種觀念而形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3﹚形成說,特別注重教材的選擇。

          3.行為養成說﹙Behaviorism﹚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1﹚ 認為人類的心意活動純粹是一種刺激反應交替作用的機械式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經過多次練習後便養成習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3﹚教育即是刺激與反應德制約,以改變人類的行為。

 三、社會學觀點

     ﹙一﹚意義:教育是促進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傳遞社會文化。

     ﹙二﹚代表人物:

           1.美國 史摩爾﹙Small﹚

           2.德國 白格曼﹙Bergemann﹚

     ﹙三﹚理論重點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1.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,教育的作用即在: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2.改變個人的行為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傳遞社會文化;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4.適應社會環境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5.滿足個人的需求。

 四、哲學觀點

      ﹙一﹚自然主義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1.意義:教育是開發人類潛伏能力得歷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代表人物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1﹚法國 盧梭﹙Rousseau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瑞士 婓斯塔洛齊﹙Pestalozzi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3﹚德國 福祿貝爾﹙Froedel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理論重點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1﹚認為兒童是教育的中心重視兒童的個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﹙2﹚讓兒童自然的發展以充分展兒童的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﹙二﹚理想主義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1.意義:教育是啟發理性的歷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代表人物:德國 康德﹙Kant﹚、拿托普﹙Natorp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理論重點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﹙1﹚人生具有理性,但受外慾所蒙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教育的任務,即在啟發人所具之理性,以達到至善的歷程。

      ﹙三﹚實驗主義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.意義:認為教育即生活、教育是生長、教育是經驗改造的歷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代表人物:美國杜威﹙Dewey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理論重點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﹙1﹚凡有生命的個體都能向上生長、自我更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教育即生活,教育是經驗持續不斷重組改造的歷程。

      ﹙四﹚文化學派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.意義:教育是使個人人格在社會文化史中,獲得發展和完成的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代表人物:德國 施普郎格﹙Spranger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理論重點:教育培養個人人格的一種文化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bo620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