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 國家主義 的教育目的

  ﹙一﹚代表人物:

        德國 菲希特﹙J.G.Fichte,1762~1814﹚。

  ﹙二﹚背景:

        1.十八世紀受自然主義之影響,重視個人自由發展個人主義盛行。

        2.1807年,菲氏在柏林公開演講→告德意志國民書:

          ﹙1﹚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是優越的、

          ﹙2﹚有共同的語言文字、

          ﹙3﹚共同的宗教信仰、

          ﹙4﹚要復興民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先要恢復和加強人民對於固有文化的自尊自信靠教育

  ﹙三﹚教育主張:

        1.以教育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,其目的在造就能效忠於國家的國民,

           即教育在培養國民之﹙祖國愛﹚,故民族精神教育為教育重點。

         2.世俗教育重於宗教教育,教育權應由國家主導,而非由私人或教會主導。

         3.國家應普及教育救亡圖存,國民教育之落實足以帶動整個國家之進步

           →最早實施義務教育之國家,亦為國民教育最早普遍化的國家。

  ﹙四﹚優點:

        教育能→培養愛國家之國民可擴充國家實力

  ﹙五﹚缺點:

        1.養成國民之高傲心理,歧視他國人民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造成種族歧視及國與國間之仇恨,影響世界大戰之產生。

         2.此種教育流於偏狹機械、個人無自由發展個性之機會,偏頗不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bo620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